积善余庆 达济天下——记厦门民盟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钟庆达

地处厦门岛东隅的湖里区有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村庄,这里生活着5000多名畲族的居民。绵延六百余年的畲族文明汇聚在钟宅这片海畔,有一位默默牵挂于此的人。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天不是奔波忙碌在基层社会服务的最前线:兴办民营企业,他用自己艰苦创业获得的资金捐款助学百万余元;四任厦门市政协委员、两任市人大代表,他将自家客厅变为政策和民意的中转站;探索“双拥”的新路径、新方法,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官兵送去温暖;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他还把畲族民俗非物质文化推上国际舞台。他把许许多多在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用自己无数个平凡的事迹,点亮了他人生命的奇迹。他就是厦门民盟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钟庆达。

和谐小家:一家人一起做公益

“我家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我这一个小小的6口之家有‘三个民族、三个党派’!而且我们从来都没有吵过架。”谈起自己的小家,钟庆达满怀自豪与深情。

58岁的钟庆达出生在传统的畲族家庭,他的妻子是汉族人,儿媳是满族人。在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小家庭里,钟庆达认为,保持小家庭的和谐美满的秘诀,就是“一家人一定要相敬、相爱,并且携手前进”。

2000年8月,钟庆达和妻子合作创办了钟宅畲族社区民营企业“厦门民族众鑫实业有限公司”。虽然公司成立之初的规模很小,但却在夫妻俩的团结协作下由弱变强、渐成规模,一家人成为钟宅畲族社区带头致富的典范。

兴办实业收获而来的宝贵资金并没有被钟家人挥霍享用,相反,钟庆达开始带头号召自己的家人与他一起投身公益助学。他对自己的儿女们还提了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每人每年必须捐一个月的工资做公益。据钟庆达回忆,他年少读书时,自己所在的村子里只有5个人考上了高中,可是当时他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学校让他交3块钱的学杂费,他都拿不出来,只能看着别家的孩子去读书,自己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被迫辍学了。所以自那时起,钟庆达就在心底里默默下了一个决心:倘若有朝一日有能力了,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资助那些困难学生,让他们顺利地读上书。

从1991年第一次捐资助学帮助钟宅民族小学成立鼓号队,到2017年他先后向安溪县蓬莱镇温泉小学、同安区新霞小学等10多所小学捐赠校服书包等文具用品,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已经累计在助学方面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百万元。

钟庆达常说:“人一生的钱财就和井中的水一样,舍出去了,才有新的水源补充进来,这就叫作‘舍得’”。家,是爱的载体,是温馨和谐的象征。经营一个小家庭容易,但带领整个家庭同心协力向社会播撒爱心,常年如一日地送去家一般的温暖,这并非易事。而钟庆达却踏踏实实把这一切都做到了。

牵挂大家:把客厅改造成调解室

钟庆达2013年加入民盟,民盟“做好事、做实事”的优良传统一直鼓舞着他把大家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他说,“我从民间来,更要服务于民”。

1993年,33岁的钟庆达开始受聘担任厦门市政协委员,此后,他连任四届。由于他古道热肠、勤奋议政,2012年开始,他又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另外,他还应邀聘任市检察院特约检察员、湖里区法院特邀调解员等社会职务。今年5月,他还成立了厦门市首个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

钟庆达为人随和,待事公正,平日里来找钟庆达的群众可不少。为了广大群众能更方便找到他,钟庆达索性将自家的客厅也腾出来作社情民意的联系点。百平米的客厅里放置着巨大的木质茶桌和十几把可折叠的椅子,客厅的四周摆放着30多种各类报刊杂志等宣传材料,厅的一侧摆放着一台老式CD机用来播放革命歌曲,正中还悬挂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几个大字。据钟庆达介绍,这就是许多村民来找他说事的地方,大到征地拆迁,小到铺路、卫生,只要群众有困难,都可以找他。有时,前来说事的村民心里很着急,他就泡上一壶自家的好茶送到他们的面前,鼓励他们慢慢说,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在钟庆达家的门口还挂有一块LED屏,上面赫然滚动着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如今这个百多平米客厅已经成为政策和民意的中转站,这句标语也真正兑现了他自己的承诺。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为认真履行代表的职责,钟庆达将接访群众投诉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装订成册,仅就这些就已有厚厚一摞了。此外,钟庆达还积极建言献策,近些年,他先后提出《关于钟宅畲族儿童未来公共教育资源保障的建议》、《关于我市征地拆迁的相关建议》等十几份提案、建议案。这些建议涉及公交经贸、科教文卫、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展现了钟庆达作为一位民盟人朴素而纯真的心。

心系国家:最看重的荣誉是国家繁荣富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国双拥模范”、“全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在钟庆达的身上,这些琳琅满目的荣誉都与他相关。就在今年七月,钟庆达还被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授予了“爱国拥军模范”称号,然而面对这些他却一直以平常心看待。他说,他最看重的荣誉是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除了对自己的小家及身边的大家有着拳拳之心外,钟庆达对自己热爱的国家还有着一颗朴素的赤子之心。多年前,钟庆达偶然发现美国每家每户门前都插着美国国旗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回国之后,他在自家楼顶也竖起了一面鲜艳的中国国旗。

其实,那一面红旗只是他心系祖国的一个很小的细节,二十多年来,钟庆达还热心投入拥军工作,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了“爱国拥军”真正的内涵。2016年,钟庆达听说居住在本市有一位名叫钟发祥的远征军老兵,已经96岁高龄了,却重病缠身蜗居在10平米的屋内,他“坐不住”了。得知钟发祥老人是原国民党身份难以享受到离休有关待遇和老兵补助,只能领着低保收入勉强维持生活,钟庆达二话不说自愿承担起照顾老人生活的义务。今年年初,钟庆达还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们参与“寻找被遗忘的无名英雄”系列活动,专程对居住城市的部分抗美援朝、中越自卫反击战困难老兵开展慰问,送去生活必需和慰问金。自1992年起,当钟庆达个人事业逐步稳定后,他就独立组成了拥军慰问组,定期到驻军开展慰问活动。到今年,他已经累计慰问驻军 100余次,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数十万元。由于热心为官兵工作生活操劳,钟庆达甚至还被不少官兵们誉为“娘家人”。

近些年,为了丰富官兵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温情,钟庆达还想出了不少促进全社会“爱国拥军”的新点子。2015年5月,钟庆达自筹资金创办“厦门市湖里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并亲任会长。这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首个以爱国拥军为主题的社会组织。促进会下设民族艺术团,定期前往部队慰问演出。他组织区爱国拥军篮球队与部队开展友谊赛;还积极开展军企共建活动,帮助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与此同时,他还主动对接部队,为退伍军人就业牵线搭桥,并在家族企业里安置退伍军人共计12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在钟庆达眼中,国家繁荣富强除了官兵要强,还有一样东西必须更强,那就是——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去年他自筹资金将“送王船”这一地方特有民俗送至第九届中国(厦门)休闲渔业展览;今年年初,钟庆达自筹资金随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一行24赴马来西亚拜访交流,共同达成推进中、马联合申报,将“送王船”的民俗活动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畲族文化,闽南文化的事迹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福建的省、市领导表扬与肯定。“送王船”文化加深了中、马两国亲密友好关系,也成为了中、马“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

“富而不忘百姓,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钟庆达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三十年如一日的赤诚之心,钟庆达将爱传递给了自己的小家,也把善意传给了我们大家。这也让他更加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一个人富达了,则更需要兼济天下。他如他的名字一样,用自己无数个平凡的事迹谱写着人间大爱的篇章,也用自己真实的行动竭尽全力履行着一个基层盟员的应尽职责。

(民盟厦门市委 许国平 徐畅)

  • 积善余庆 达济天下——记厦门民盟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钟庆达已关闭评论
  • 5,811
    A+
    2017年08月07日
所属分类:盟员风采
标签: